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、阳东区食品科学研究学会秘书长——她既是水产养殖正高级工程师,也是水产品加工高级工程师;她深入田间鱼塘,又奔走高校与企业,将“纳米破壁”这一核心技术,跨界应用于水产、畜牧、种植与食品加工领域,用创新成果驱动乡村产业升级。
01 扎根一线:技术初心与实践试验 自2006年大学毕业投身水产养殖与水产品加工一线以来,吴凤英一直深入基层。2010年夏天,一位虾农因病害被迫捕捞未成熟小虾的场景,令她深感传统经验难以破解养殖难题。为夯实“科技兴农”根基,她于2014年在华南农业大学深造,并于2017年获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。在此期间,她与团队一起研发出“纳米破壁”技术,2017年硕士毕业后,便在阳江启动了鱼塘试点:短短三个月内,通过纳米破壁饲料,鱼虾成活率提升10%,真正让科技结出了“青虾红利”。 02 桥梁纽带:产学研用的高效对接 担任阳东区食品科学研究学会秘书长后,吴凤英充分发挥桥梁作用,精准对接暨南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、广州大学、中国南海水产研究所及本地一二三产业服务型企业。她组织需求调研、现场测试,建立起“技术需求—联合攻关—示范应用”的快车道,使纳米破壁技术能够在阳江的鱼虾塘、鸡鹅舍和加工车间迅速转化落地。 03 深度赋能:渔—牧—加的全链条推广 在吴凤英的统筹下,纳米破壁技术先后应用于水产养殖、畜牧养殖及食品深加工(营养与口感双提升)三大领域,形成“渔—牧—加”联动模式。示范基地覆盖1000多亩,综合收益较传统模式提升10%以上,农户同比年均增收超20%。 04 育人兴业: 传授核心技术,培养复合人才 为确保纳米破壁技术在乡村的持续推广,吴凤英成立了广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,联合高校与企业定期举办纳米破壁技术研修班。工作室通过集中授课、案例分享以及示范基地和生产车间的参观,让学员既掌握技术原理,也了解实际应用场景。截至目前,创新工作室已累计培训200余人次,涌现出多名技术骨干,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。 05 展望未来: 深耕应用场景,拓展产业边界 面向未来,吴凤英将继续联合高校与企业,优化纳米破壁生产线与工艺参数,推动技术向节能、高效、标准化方向迭代升级。同时,她将拓宽纳米破壁技术在多类水产品及农作物深加工中的应用边界,推进精深加工与品牌化发展,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吴凤英坚信,这一核心技术不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,更是开启乡村产业振兴的“金钥匙”。